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,这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的文化遗产。
本期B1版聚焦运河与钞关。大运河自2500多年前起,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淌至今,见证中华民族的繁荣兴盛。本期报道透过运河上的重要钞关,从税收视角理解大运河的千年历史,品味其背后的文化底蕴。本期B4版聚焦非遗传统戏剧,了解其传承与发展,体会其文化魅力,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对非遗传统戏剧的扶持和助力。
运河钞关:盛衰兴废五百年
作者:柴逢国 孙斌
明清时期,全长3000余里的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,商贾络绎,征收过往船只、商品的关税,成为王朝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。钞关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税收关署,既是京杭大运河畅通的产物,也是商税制度在明代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(1429年),首批开征钞关税的7个钞关,均在大运河沿线,从北到南依次为漷县、临清、济宁、徐州、淮安、扬州和上新河。
明朝廷对钞关税极为重视,规定“倚势隐匿不报者,物尽没官,仍罪之”,由于征管得力,钞关税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景泰元年(1450年)朝廷增设金沙洲、九江、苏州、杭州4个钞关,嘉靖四年(1525年)设正阳关于安徽凤阳府,全国钞关从原先的7处增加至12处,并从大运河沿线逐渐推广至湖广、江西、安徽等多地。
明朝初设时,钞关仅对过往船只征收船钞税,以船上所载货物量来确定税款。为便于计征,以船梁的广狭计量开征,船梁在五尺到三丈六尺之间实行等级税率,类似于对过往船只征收过路费。随后在大运河沿线的临清、杭州两个钞关,除征收船钞税外,又对过往船只所载货物征收货税,钞关所征税款均为朝廷直属。据《大明会典》记载,在钞关收税之初,过往船只缴纳钞关税时,需分别缴本色钞与折色银,前者归于内府,以备皇帝赏赐臣属之用;后者归于太仓,用于边防军需,均属专款专用。明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,钞关税一度停征,但数月之后便复征,并从原先的计量征收改为按全年43.99万两的定额征收。定额征收使得钞关税失去了收入弹性,到崇祯二年(1629年)战事紧急时,朝廷被迫在钞关税正税之外开征附加,此例一开便不可收拾,附加税率从开始的10%攀升至50%以上,到崇祯末年,钞关税背上了“百姓不足,君独拥多”的恶税骂名。
清康熙二年(1663年),清廷将全国钞关精简为大运河沿线的仪征、瓜州、淮安、济宁和天津5处,严禁征收附加。为防止钞关官员加征勒索,康熙废止对超额征收钞关税官员的奖励制度,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甚至对超额征收2万多两税款的浒墅关监督桑额进行了处罚。但乾隆继位后,钞关数量激增,不仅水路要津增设钞关,陆路要地亦增设钞关,征收货物通过税,并将原先钞关所征船税与货物通过税,统称为关税。
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,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——中英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后,清朝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,中国首次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海关,被称为“新关”;原先钞关则称为“旧关”“老关”“常关”,相应的钞关税也改称为“常关税”,以与“海关税”相区别。
在1842年新海关设立之前,常关所征之税,大体分为衣物税、食物税、用物税和杂货税四大项,舟船通行之地兼征船税;另有常关还兼征房税、牲畜税、车驮税、契税等。新海关设立后,在列强要求之下,常关所征之税限于车船所载之货物。
到晚清之际,随着铁路与海运的兴起,漕运走向衰落。民国之后,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陆路运输的发展,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的枢纽作用逐渐弱化。到1931年,国民政府财政部全面取消内地关卡。大运河上见证了中国五百年关税之变的钞关,从此繁华远去,只余古老的歌谣在风中传唱:“嫩黄柳色水边含,清浦人家聚一湾。十里长堤平似掌,暖风斜日到淮关……”
(作者单位: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栖霞区税务局、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)
临清钞关:开设最早,闭关最晚
作者:张士国
临清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(1429年),宣德十年(1435年)升为“户部榷税分司”,该钞关前后存续500年,1930年闭关,是明清时期运河八大钞关中开设最早、闭关最晚、税收贡献最多的钞关,也是目前唯一留有遗址的大运河钞关。
“富庶甲齐郡”——临清与钞关相互成就
明清实行海禁政策,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主干道。大运河上不仅官船漕运繁忙,还有南北往来的商旅,运河两岸随之崛起不少都市。山东临清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,逐渐成为漕运咽喉、商业都会,素以“繁华压两京”“富庶甲齐郡”著称,在此设置钞关是历史的必然。
临清钞关在明代运河八大钞关之中是唯一一个中央直接管理的机构。据记载,万历时期,户部核定临清钞关年税收定额白银8.3万两,高于京师崇文门关,居八大钞关之首,占运河各钞关税收定额的1/4。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实际征收税银117861两,是同时期山东全省一年征收税银8800余两的十多倍。
作为商船必经之地,临清钞关和码头相连,商船过关往往需要等待,等待时商家纷纷上岸,或与当地商人交易,或在岸上住宿消遣,钞关附近以及通往重要节点的道路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。
在临清的市场上,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,如徽商、晋商、闽商、粤商等。据文献记载,明隆庆、万历年间,临清有大小店铺千余家,其繁华程度不仅远超与其平级的州城,甚至在北方省城中也十分罕见,是重要的税源基地。
商船如何过关缴税——临清钞关税制
明代出任钞关的差官一般是户部主事(正六品)或员外郎(从五品),而清代前期出任钞关的差官多为专差官员,康熙五十三年(1714年)后由督抚兼理。
清朝将税收定额制作为考核钞关官员的重要内容,规定钞关长官“倘征收逾额,则破格优录”“若解不如额,则不准考核”,并根据差额多少,或降级或留任或赔补。
明代临清钞关征收两种不同的税,即船料钞和商税,而其他钞关除杭州北新关与临清关相同外,均只征收船料钞。船料钞以运载货物的商船为征课对象,由船户缴纳。所谓船料,是造船所用木料的基本单位,用以计量船只大小。初期按船只容量大小及程途远近估料征税,从北京到南京间的全程,每一百料纳钞500贯;后以估料难核,逐渐改为依船只梁头广狭定额征税。商税以船载货物为征税对象,由货主缴纳,从价计征,即对过关货物,先由钞关验货定价,再对照朝廷颁发的定价则例,三十而税一。
为防止商人偷逃税款,万历十一年(1583年),朝廷议准商税在临清钞关实行预税制,即在临清预先征收部分到其他地方发卖货品的税款,“一应商货,如在临清发卖者,要纳全税。在四外各地发卖者,临清先税六分,至卖处补税四分”。
清代对钞关制度进行完善,重新核定钞关税收定额,制定了货物过往的征税原则和标准——“商税则例”,实行对船只梁头宽窄和运载量、货物价值综合计征的方法。
一艘商船是怎么在钞关完税的?首先要填写船单,开列船只、船户基本信息;同时填写货单,开列货主和货物的信息。货主呈交报单后,经钞关胥吏核实并计价定税,填写税单,内衙审核后,便可在大堂缴纳商税,而后发给货主“印票”,凭票过关。船主呈交船单,差役核实后发给“小票”,而后赴船厂房写单,赴钱柜缴纳船料钞,根据船的类型、梁头发给木箸,作为出关凭证。钞关一日两次收税放关。
利玛窦和狮猫——运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
明清时期,临清作为运河上的经济文化重镇,文人、官员、学子等由南方进京或由京师南下,多经过临清。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对临清钞关的记载。
文学名著《金瓶梅》、“三言二拍”等对临清钞关多有描述。《金瓶梅》中,西门庆的伙计来旺去杭州织造一批衣物,给蔡太师的生辰做贺礼,经过临清时,有办理纳税的描写。
临清钞关也出现在多位外国人的记载中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京途经临清,临清钞关主事马堂为他准备了丰盛的宴席。利玛窦在其《利玛窦札记》中写道:“场面富丽堂皇,足以与人们所能想象的最高君主相匹敌。”从侧面反映了临清的富庶。
国家税务总局临清市税务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程伟说:“运河与钞关,曾带给临清繁荣阜盛,运河文化在临清延绵不息。”用以营造北京皇城的贡砖,被誉为江北四大酱园济美酱园的进京酱菜,波斯猫与本地猫杂交的鸳鸯眼狮猫,以及当地小吃托板豆腐、什香凉面、小笼烧麦、徐家豆沫、热羊肚等等,都是运河历史文化在临清的传承,如今仍为临清人民津津乐道。
(作者单位:齐鲁税史馆)
淮安:见证大运河的兴衰往事
作者:吴笑程
“运河三千里,醉美是淮安。”淮安,这座见证京杭大运河兴衰的历史文化名城,是曾经的漕运枢纽、盐运要冲,享有“中国运河之都”的美誉。
如今,漫步淮安城中,急鼓惊涛和渔舟星火早已淡入历史的云烟,泛舟水道,一眼千年,是运河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,也是淮安璀璨夺目的前世今生。
运河之都,漕运中枢
如果把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比作一条龙,其龙头在北京,龙尾在杭州,那么它的心脏就在淮安。淮安是漕运总督公署所在地,全国漕运的指挥中枢——总督漕运部院就设在淮安。
部院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,原址上复建了总督漕运部院的门楼和门前的石狮,朱门上方有巨大的牌匾。比邻部院遗址的中国漕运博物馆中,一器一物,一字一语,无不留存着关于运河、关于漕运、关于淮安的古老记忆。
漕运总督设于明朝景泰二年(1451年),第一任漕运总督由副都御史王竑兼任,其职责是掌管大运河漕粮运输,同时监管运河航道的治理维护。明代多数时间里,漕运总督不是固定官职,带有临时派遣性质。清顺治元年,中央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,品秩为正二品或从一品。
因为漕运总督对漕运畅通非常重要,所以朝廷对总督人选颇为慎重,历史上曾有237位漕运总督在总督漕运部院办公,其中有不少名留史册的人物。如明末史可法曾任漕运总督,清康熙年间的漕运总督施世纶,被康熙赞誉为“天下第一清官”,他也是清代有名的公案小说《施公案》的人物原型。
明清时期,淮安有漕运总督驻节,有漕军、运兵和河工共数十万人常驻,设有明朝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以及漕粮中转仓常盈仓、丰济仓,还设有淮北盐运分司、淮安榷关等府署。依靠发达的漕运、盐业和商业,淮安吸引了各地的商贾巨富、能工巧匠和文人墨客,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,“市不以夜息”,有“南船北马、九省通衢”的美誉。“襟吴带楚客多游,壮丽东南第一州”,生动道出了淮安当时的辉煌。
古镇板闸,税史记忆
淮安钞关,始设于明宣德四年(1429年)。淮安钞关按其征税类型共分三类:一是设在板闸的户部钞关,专收商品货物税;二是设在清江浦的户部储粮关,专收漕粮税;三是设在清江浦的工部抽水关,专收船料税,对造船所需的竹、木、铁钉、麻、油等物件征税。
康熙九年(1670年),户部储粮关和工部抽水关均并入了板闸的淮安钞关。雍正继位后将钞关交由地方政府管理,但淮安钞关因其位置重要、关税收入丰厚,仍由朝廷派员直接监督,并于雍正五年(1727年)将宿迁关并入淮安钞关,淮安钞关正式确立了其“三关十八卡”的天下第一关地位。“三关”指板闸关、宿迁关和海州关,“十八卡”则为上一铺、下一铺、清河闸等18个关卡,淮安钞关管辖范畴达4万平方公里。乾隆初年唐英执掌淮安关之时,运河四大关(临清、淮安、扬州、浒墅)平均年税收50.5万两,淮安关以62.3万两居首。
明代中前期,淮安关税收为1.2万两到2.6万两,万历朝以后增加到3万两以上。清代顺治初年,淮安关税额定为2.3万两,其后快速增长,至雍正年间为23万两,再至乾隆年间到达最高峰的62.3万两,有“淮关税银居强半”之说。但咸丰以后,因运道不畅,加之火车、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兴起,钞关地位下降。
淮安钞关虽已被历史尘封,但现存于板闸古镇的古码头遗址、旗杆遗址等,不仅是古代运河税收的历史见证,也为淮安增添了人文底色。
千年古韵,源远流长
国家税务总局淮安市税务局宣传中心主任赵翠梅介绍,2014年6月,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,保护和传承运河千年文脉,再现“壮丽东南第一州”的繁华胜景,成为淮安人民的美好愿望。当淮安“百里画廊”的唯美画卷徐徐铺展,江淮水乡“岛、洲、口、荡、闸、堰、湾、滩、丘”的奇妙之旅已然开始。
细雨蒹葭,皓水烟霞。自淮安船闸,沿里运河、京杭运河至五河口,向南经二河、洪泽湖大堤、蒋坝、马坝、官滩至老子山镇,再到龟山村……船在水中行,人在船头看,伴着潺潺流水,运都淮安的百里风光、千年古韵、万种风情尽收眼帘。
华灯初上,在清江大闸眺望,仿佛置身淮安版“清明上河图”中,漫天晚霞下的清江浦楼美成了人间仙境,国师塔上随风摇曳的风铃余音袅袅,里运河两岸街市如昼,河畔古亭里传出的古老唱腔让人不觉痴迷……不知不觉中,时光轻缓而悠然地走了千年,大运河是人间烟火的历史见证,沿岸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像大运河悠悠碧水一般源远流长。
(作者单位:国家税务总局淮安市税务局)